精采試閱

浮萍男孩-發現男生缺乏動機的因素,再造獨立負責的男兒本色
作者:Leonard Sax

★洪蘭 翻譯/導讀推薦:「本書最好的地方是作者在指出所有造成孩子沒有動機的因素後,最後給父母指出一條生路,建議父母可以怎麼做去改變孩子,讓孩子重拾動機。」【閱讀全文】
★《養男育女調不同》之第二部曲,探討性別差異在學習上的重要性

定價:300元.優惠價:237 元
閱讀首選


  我是家醫科的醫生,在華頓盛特區的近郊已經住了十七年,也在那裡工作了十七年,所以累積了七千多個病人。我看到幾百個家庭中,女兒勤奮好學,聰明有才氣,兒子卻懶散沒有動機,但是反過來的情況──兒子積極向上、功課一流,而女兒鬆懈、不在乎她的前途的──卻非常少。

  這不是只有發生在我的社區,當你和我一起在本書中檢視這個問題時,你會看到它分佈得很廣,全美國都有這樣的情形:男生對學校沒有興趣,不想去追求美國夢。這種現象在每一種社區中都有,不論是都會、近郊、鄉村,不論膚色是白的、黑的、亞洲人、墨西哥裔,也不論社經地位算有錢的、中產階級的、低收入的,情形都一樣普遍。

  這個抑鬱擴散的結果是我們越來越熟悉的:瑪莉亞(或艾茉莉,或珍妮佛)去上大學,拿到她的學位,找到工作,有她的人生。賈斯汀(或卡羅士,或達米安)上大學上了一兩年或六年,拿到或沒有拿到學位,回到家給父母養。他可能在大學時有極歡樂的時光,因為現在大學生中,男女的比例是二比三,每三個女生上大學,只有兩個男生上大學。在一些比較大的大學中,現在的男女比例是一比二,而且女生多半在讀書,而男生多半在打混。男生似乎沒有他姊妹那種驅力,他在星巴克(Starbucks)或大賣場打工,最後回家給父母養,或給女朋友的父母養,或是投靠其他願收留他的親戚。

  下面是這個現象很奇怪的地方,也是前所未見的:男生並不在乎他的情況,但是他的父母在乎,他的女朋友在乎,假如她還沒有把他甩掉的話,她至少會重新考慮跟他在一起的結果。他卻完全無視於別人的關心,他專注在他們買給他的電腦上流連網路,或是在他們買給他的液晶螢幕電視上玩電玩遊戲。

  在我執業中看到的這麼多男孩,或是在我演講中聽到父母、老師所談的這麼多男孩中,真正令我不安的是,這些男孩對外面的真實世界都沒有任何熱情。有些男孩選擇到電玩遊戲中,我們在第三章中會看到,這些男孩所說的電玩遊戲大部分跟真實世界是沒有關係的──除非你要開槍殺人或開戰鬥機。我所擔心的這些男孩,並不是因為在外面的真實世界有更重要、更想做的事要做才不喜歡上學,而是因為他們不喜歡所有的事情,沒有任何東西真正使他們興奮。

  更令人擔心的是,這些男孩似乎認為他們這種懶散、不在乎的態度是男兒本色。有一位母親告訴她的兒子:「你需要把你的成績弄好一點,它是很重要的事。」

  「女孩子在乎成績,同性戀在乎成績,正常的男生才不在乎成績。」她十四歲的兒子用一副理所當然的口氣告訴她,這口氣是他教她如何使用TiVO(美國流行的數位硬碟式錄影機)時用的口氣,那種「你不懂就聽我的,不要多囉嗦」的態度。對男生來說,事情就是這樣。對很多男生來說,不在乎成績已經變成男子漢大丈夫的指標了。這是一種新的態度,我們在下一章中會詳細討論。

  在這些男生中,我所看到他們對學校的敵意也是新的。這個現象已不再限於低收入學區非裔或拉丁美洲裔的男生,現在在高級住宅區的白人和亞裔男生中也可見到。

  這些改變單獨來看可能不重要,但我認為它們是一些更深層影響的冰山一角。我們在下一章會看到,有越來越多的男生與學校脫節,越來越多的人會告訴你,學校很無聊,浪費時間,是一個他們每天要忍受直到下課鐘響才得以解放的地方。對男生來說,他真正的生活──他在乎、想過的生活──是在下課鐘響以後才開始的,他終於可以離開學校去做自己想做的事。他真正想做的事可能是玩電玩遊戲,跟朋友在一起打混,或吸毒喝酒。它可以是任何事情,只要與學校無關。

  在過去的五十年,美國大學的校園在進行一場性別的改變:從大多數是男生變成大多數是女生。下面是一九四九到二○○六年美國大學和四年制學院男生和女生的比例:

    ●一九四九年:百分之七十的大學生是男性
    ●一九五九年:百分之六十四是男性
    ●一九六九年:百分之五十九是男性
    ●一九七九年:百分之四十九是男性
    ●一九八九年:百分之四十六是男性
    ●一九九九年:百分之四十四是男性
    ●二○○六年:百分之四十二是男性

  大學和學院現在在努力招收合格(功課好)的男生。有一位媽媽告訴我,等到她兒子要申請大學時,她很擔心學校的註冊組會因為她兒子是白人男性而歧視他、不收他。她是根據她自己三十年前念大學時的經驗。後來她寫電子郵件告訴我,她完全多慮了。「我發現男生在今天是屬於被保障的人了,只要任何功課好的男生,幾乎都可以進入他們想進的大學。但這只是讓他們進了大學,並沒有教他們怎麼應付以後會碰到的更大的選擇可能性。」

  今天進入大學或四年制學院的男生,比他們的女性同儕顯著的少拿到書卷獎或畢業。三十年前,這情況還是完全倒過來的,男生比女生更會拿到學位畢業。今天賈斯汀比他的姊妹艾茉莉更不可能上大學,更不可能在大學中念到好成績,更不可能畢業拿到學位。這與種族和階級無關,他們有同樣的父母、同樣的資源。

  當然,不是所有的男生都被這種冷漠的新病毒威脅。有些男生和女生一樣用功,他們也一樣要經濟和其他方面的獨立,一樣為前途打拚。因為我們還是有看到一些成功的年輕人在我們生活的周遭,我們會忽略有比以前更多的年輕人倒在前進美國之夢的路旁,這個結果就是驚慌的父母不知道為什麼他們的孩子不能、不願獨立去過自己的生活。他們像浮萍一樣,到處漂泊,隨著生命的潮流把他帶到天涯海角。

  為什麼有的男孩會成功,有的男孩──來自同樣的社區或甚至同樣的家庭──卻毫不在乎的隨波逐流呢?

  他要去哪裡?

  你能幫得上忙嗎?

  這就是你和我要一起探討的核心問題。

(摘錄自《浮萍男孩-發現男生缺乏動機的因素,再造獨立負責的男兒本色》第一章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ufai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